编者按:
在教育的征程中,每一份育人初心都如同一粒蕴含无限能量的种子,于时光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光芒。在2024-2025 学年学生工作总结大会暨西部计划出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党总支书记史志宏以《播下一粒种子》为题谈打造“阳光动力”的育人实践。他从播种“阳光动力”的育人种子到深耕育人实践,将动力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逻辑娓娓道来。从学工团队的精神品质,到学生群体的蓬勃风貌,再到学院争金夺银的形象打造,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初心,编织教育网络、打造育人场域,层层递进揭示学院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密码。分享了学生工作者的匠心与智慧,诠释“让一切美好与学生同行”的育人目标,让我们得以窥见思政教育的温暖与力量,共同汲取这份育人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播下一粒种子
下面我以“播下一粒种子”为题,谈谈动力学院打造“阳光动力”的思考与实践。
四天前,郑州商学院校院领导来到动力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参观,在社区育人实践交流中,他们感受了学生服务的便捷,查看了“星火工程”的路径,闻到了拓荒书屋的书香,体味了心理加油站的阳光,由衷的感叹道:不愧是“动力”,真有动力。结束后他们也一直与我进行线上交流,探讨学院建设的秘诀。
慢慢的我也才逐渐理清了要领。要了解动力不仅要看到最少人数毕业生考取了最多研究生和西部计划前五名,更要看到学工人艰辛培育学生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学工品质;要了解动力不仅要看到学院在第九届运动会上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多项集体项目夺冠的骄人成绩,更要看到这个学院在学生活动组织中追求创新,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投入的“无活动、不动力;有创新、更动力;爱争先、最动力”学生样态;要了解动力不仅要看到动力学院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各项工作从倒数第一走在前列,更要看到学院在拓荒精神路径实践探索中“争金夺银、永不言败”的学院形象。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学院名称给我们的启发,源于我们思政工作者对初心的坚守,源于我们在履行立德树人使命中给学生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种子是理想、信念、抱负、志向,是核心价值观,更是一种状态,一种阳光向上的面貌,一种朝气蓬勃的气象,我们把它叫做“动力”,让学生时时处处听到、感到一种力量。与学院名字的天然契合,让学生感到无比亲切而热力十足,动力青年有动力。
看得见学生是学生工作的逻辑起点。情感是教育的底色,是教育对话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涉及学生身体、自律、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的品质给予正向引导和培育,创建营造、接纳、友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构建互动多维、资源丰富的学习场所,促进学生在有形无形中成长,这就一种育人场域的打造、一个氛围的形成。
我们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培养对世界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的学生,首先我们一定要努力成为充满激情和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成为将人、事、物连成一片的编织能手,能将自己、学生、场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学生从这个网络中也可以学会如何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优秀的学生工作者能形成广泛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在于他们的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在学生身上的汇聚。
当优秀的学生工作者把自己、学生、场域编织出一幅不分彼此的织品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就在这里纺纱、捻线、转动梭子、织出锦缎。毫无疑问,学生的状态会让学生工作者挂心,会让他们开心,甚至会让他们伤心——越热爱学生可能就越伤心。而我们的坚守就是在面对强人所难的苛求时,仍能尽心尽力的坚持育人的勇气。凭着这股勇气,学工、学生、场域才可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体结构之中。
当我们不再纠结细节技巧和付出,而是深耕如何当好一位立德树人的好引路人时,当我们真正下足笨功夫把时代铸魂工程引向深入时,或许就会发生一件非同小可的美事,那就是学生再也不会迷茫、无所适从,甚至无所事事,而是从内心滋生出对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追求。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也是种子的逻辑,是种子成长的节律。我们动力学工人的职责就是把“动力”这颗种子种在自己的心田里,又把它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培育他、呵护他、陪伴他,让学习发生,让一切美好与学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