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蒲县献戏酬神、麦草画

时间:2023-01-12     来源: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     阅读:0

风俗习惯

蒲县:扈真珍

我家乡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县城,但是不要小看这个小县城,相传为尧师伊蒲子隐处,汉以此山名县。

我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常言一个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的故事,相传,民间一相传,民间一陈姓女子与陕西黑水河龙王再续前世姻缘坐化于山间岩洞,于是人们将岩洞改称五龙洞,并在旁边修建庙宇,塑造神像,每年五月十八(圣母诞辰)或逢天旱,四乡群众纷纷来此唱戏祈雨,恳求五龙圣母施水救灾,相沿成俗。不仅这一种求雨方式,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祈雨方式,正如康熙年间知县朱元袷“草服扇履”、“徒步往祷于洞”,“露坐竞日,期必得清而后归”,这属于典型的步祷、露祷。又如雍正二年《创建戏亭碑记》中记载了中邑人善士于国梁、吕增癸二人的“- 祈雨法”,“于五月初一日进洞不食”。还如《五龙洞募修建醮碑》中生员郭鹿、香老郭凝琳二人“率众齐沐折柳焚香”的祈雨方式。

微信截图_20230112160555

献戏酬神是圣母庙的又一大传统活动,一般演戏之日,数十个戏班轮流演出,锣鼓表演竞相献艺。戏班除为圣母献戏外,还为村庙中所祀之神献戏,可谓一举两得。“谢雨”之祭,更是有过之无不及,除献戏外,各村以整猪、整羊作为供品来祭祀圣母。这一天,圣母庙戏台不仅是各戏班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他们竞技比赛的场所。圣母庙祭祀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祭祀活动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和天然的功能,它根植于民众血缘亲情的天然联系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者还有身为三晋国宝之称的麦草画,麦秆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最早出现在隋朝,后来逐渐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土古墓时,麦秆画才再次重现人间,震惊世人。后来,民间画师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麦秆艺术。在农村,麦秆儿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有人用它加工饲料,有人用它烧火取暖,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草画传承人亢秀奎,却凭着精湛技艺和聪明才智,点“草”成金,变废为宝,把一根根麦秆儿变成了精美的麦秆儿画,并创造性地把烙画与麦秆儿画完美地结合起来,独创了“麦画”。

微信截图_20230112160610

蒲县麦草画吸收国画、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将麦秆画和传统烙画的工艺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作成“麦烙画”。这种大胆的“堆砌”技法,使得麦秆画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作品更加饱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使这种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它采用了纯天然麦秸杆做为原料,整个制作过程有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熏、蒸、烫、漂、拼料、下料、烫料、粘料、装裱等。作品也分为浮雕麦草画、麦草轴画、麦草工艺花瓶、麦草工艺口杯等五大系列上千个品种。麦草画不仅色泽鲜亮、形象逼真,融扎画与烙画技艺为一体,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另外,麦草画取材方便,制成的作品色彩亮丽,造型逼真,适合各种场合的装饰美化,更是馈赠友人的最佳礼品,当然还可以做为一项文化产业,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仅仅只是小县城其中的一面,希望以后有机会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