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美食——翼城石子饼

时间:2023-01-11     来源:动力与电气工程学院     阅读:0

家乡特色美食

翼城籍学生:姚雅鑫

说到美食都会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我家乡的美食多种多样,而翼城石子饼则最具代表性。

翼城是唐尧故地。在翼城有“尧制石饼,面食流芳”的传说。相传有一年新麦丰收,大雨使粮仓倒塌。雨后初晴,人们将粉麦晾于青石板上,晾干以备储藏。没想到麦子却发出了奇异的香味。于是尧教百姓们用石盘、石棒将麦碾碎,将其放在烤热的青石板上烹制面饼,以此庆贺粮食丰收,祈求子孙兴旺。因为此饼出于尧,所以民间又称石子饼为“尧王饼”或“华夏第一饼”。

微信截图_20230111115909

石子饼是翼城家喻户晓的美食,但它最地道、最翼城的叫法是“圪(gē)烙(luò)坨(tuō)”。圪——小圆石块、烙——烧烤、坨——古代对饼的称呼。

石子饼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并不复杂。将光滑、类似杏核大小般的河卵石淘洗干净后倒进铁鍪擦点油(防石子沾在面饼上),反复搅拌加热,使石子升温均匀。然后用提前发好的面做饼胚,包上用油、盐、小茴香、芝麻、花椒叶等制作的馅儿。待整内的小石子烫手后,再用勺子不断翻搅使其热度均匀,将烧热的石子函出一半,放入另一热螯上保持温度,再将余下的一半平摊锅中。将做好的圆饼胚整齐放入锅内石子上,再将函出的热石子盖上,上焙下烙约5分钟慢火烙烤,熟后出鍪。烤熟后的饼面凹凸不平,疙疙瘩瘩,此时的石子饼白里泛黄,吃起来酥松喷香。

微信截图_20230111115925

这种利用滚烫的石子加工成的薄饼,用现在的烹饪语言说是“石烹法”。“石烹法”指一种“加物于燧石之上”的食品加工方法,即把食物原材料放置在加热至滚烫通红的小石块之上,利用石块的高温烹饪食物,或把烧红的石块投入有食物的水中,一直到水沸食物煮熟为止。目前的“铁板肥肠”、“石头腰花”等菜肴就是使用此方法烘烤而成。由此可看出石子饼的制作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取火熟食,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形成,烹饪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焙热,这也就出现了“石鍪”(一种经过打磨制成的能在下面用火烧的薄石片)被烹饪界称之为“石烹时代”,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潘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潘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饼是由远古的“潘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礼记》有“烯黍捭豚”,东汉郑玄注曰:“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擘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民间石子饼至今仍以石子传热焙熟而食,凹凸疤痕呈粒潘之象,故被称为烹饪的“活化石”。

长期以来,我们翼城人把石子饼同月饼一样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石子饼已经和月饼一样成为中秋节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佳品。每到临近中秋节,走在街街巷巷,你都能听见“哗啦啦”翻动石子的声音,由于制作石子饼专用的铁整不多,所以大多是几家几户一起合作制作石子饼,村妇唠家常、小孩嬉戏打闹、石子饼的哗啦啦声相互应和,好一派热闹的景象。除了传统的圆形石子饼外,还有烤制的“兔子型”、“石榴型”、“桃型”的石子饼,能看出我们当地人对“拜月”的遗风。年长的人大多都记得,石子饼除用做供品,走亲访友的礼品之外,还可以用麻绳串起来挂到房梁上,能放置好长时间。正是这种能长期存放的特性,干透后的石子饼吃起来又脆又酥,越吃越香。

瞧,你们听得是不是都想尝一尝了,如果想吃的话,就来我的家乡翼城,尝一尝这美味可口的石子饼吧!